“棚內溫度21.7℃,濕度73.4%,一切正常!”10月中旬的清晨,青年員工張朋朋的筆尖在監測記錄本上飛快移動,目光掠過溫室大棚里一排排整齊的藍莓盆栽。此時,2萬株從四川引進的藍莓苗已在此 “安家” 半月,以他為代表的3名青年員工,早已化身這批幼苗的 “專職守護者”。
為筑牢藍莓苗成活根基,青年團隊在苗木進場前便開啟“攻堅模式”:技術小組連續一周扎根大棚,反復調試溫控、滴灌系統,確保生長環境精準適配;養護組則實行 “24 小時輪班制”,白天蹲守田間記錄生長狀態,夜間緊盯溫度波動 ,凌晨3點起身調整加熱風機、正午忙著搭建遮陽網,這些忙碌的場景,成了大棚里的日常。
培育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剛進場時,200多株幼苗突然出現葉片發黃的情況,我們心里都揪緊了。” 技術員王金磊回憶道。緊急時刻,團隊一邊查閱資料,一邊連夜聯系農科院專家請教,最終通過調整植株密度、精準噴施藥劑,成功化解危機。憑借這份執著與專業,這批藍莓苗成活率高達 99.8%,遠超預期目標。
據悉,該藍莓項目是蘇墾林業打造的“技術展示+科普教育+生態觀光+經濟效益” 綜合性項目。此次青年團隊主動請纓堅守一線,不僅攻克了苗木引種、本土化培育等技術難題,還同步梳理出《藍莓苗期養護規范》,為項目后續推進積累了寶貴經驗。
“能參與這樣的攻堅項目,既是挑戰也是成長。” 張朋朋語氣中滿是自豪,他表示,接下來團隊會繼續守好大棚,全力為春節前藍莓成熟錯峰上市做好準備,用青春力量為林業產業發展注入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