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月29日上午,陽光明媚,泰州市海陵區罡楊鎮西馮村田緣家庭農場內,金燦燦的稻田里4臺大型水稻收割機來回穿梭,片刻工夫一塊稻田便收割完成。緊隨其后,帶有導航功能的小麥精量播種機迅速開始作業。
素有“天下糧倉”之稱的泰州,下轄姜堰、興化、泰興、靖江等多地均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該市糧食單產達7490公斤/公頃,連續8年保持全省第一,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積極貢獻。
錨定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要求,泰州將現代農業納入大健康產業體系。依托“2+N”農業全產業鏈,打造涵蓋特醫食品、休閑食品、調味品、預制菜等在內的健康食品產業集群。目前已創建3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全產業鏈產值超1600億元,集聚8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年度農業農村重大項目投資額90億元左右。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新農人”領跑智慧農耕新賽道
拖拉機、插秧機、植保機……田緣家庭農場庫房里,50余款體型大小不等的農業機械裝備一字排開。裝備名稱中的“無人”兩個字,是它們最明顯的特征。“與傳統作業方式相比,無人機用于施肥、噴藥,效率提高了30倍左右。第一代無人機沒有雷達避障功能,遇到高壓線路易出問題,現在已經實現全方位智能化避障,安全可靠易操作。”田緣家庭農場主人趙永菁介紹,2011年,26歲的他辭去企業工作回歸鄉土。如今,他把最初流轉的50畝土地發展成規模達1600畝的省級糧食生產“無人化農場”,成為當地有名的“種糧能手”。
田間有“耳目”、云端有“大腦”、地里有“醫生”……當前,泰州農民正從“會種地”向“慧種地”轉變?!翱萍假x能,讓種植告別‘靠天收’。”據姜堰區農業干部學校校長張圓介紹,農技專家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從硬地硬盤工廠化育秧,到精準控制氮肥用量,再到“寸水養胎”的科學灌溉,科技翅膀讓“種不愁”成為現實。
“未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全程機械化、智能化?!毙l澤明是姜堰區小楊社區家庭農場的帶頭人,作為社區第一批家庭農場主,他感慨遇到了發展的好時代,國家和地方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農場主是最大的受益者。
“誰來種地?怎么種地?”是困擾農業農村發展的大問題。泰州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國家戰略,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71%,穩步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從推良種來看,種業發展水平在全省位居前列,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8%以上,海陵區創建全省首個國家級現代種業產業園;從用良機來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6%,加快推動農業“智改數轉網聯”,建成省級數字農業農村基地69家。據對海陵區華港鎮新科家庭農場的調研,擁有一臺植保無人機一天能完成600畝秧田的施肥或治蟲,與以往數十人需十多天相比,大幅縮短勞動時間和減輕勞動強度。興化現代農業產業園工作人員姚桂玉說,通過數字農田系統建設,實現糧食生產降本增效,糧食產量提高10%左右。
從“鎬鋤鐮犁”到“金戈鐵馬”,從“人畜勞作”到“無人化農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農村。《泰州市“新農人”培育行動實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緊扣“新農人”發展需求,實施“新農創”領航行動、“新農匠”卓越行動、“新農服”提升行動、“新農商”煥新行動、“新農干”賦能行動“五大行動”,開展精準培訓、精準扶持、精準服務。到2027年底,全市重點培育“新農人”頭雁100人,帶動培育“新農人”雁陣1200人。
從“小零碎”到“大農業”,
服務聯盟讓農民變身“甩手掌柜”
當下正值水稻收割、小麥種植的農忙季節,從農機智能調度到田間土壤“健康狀況”檢測,從全程托管模式推廣到村級服務站建設,多支農業社會化服務專業力量正活躍在泰興的田間地頭,改變了一家一戶種植品種“五花八門”、田間管理各憑經驗等情況,讓種地不再像“開盲盒”。
泰興市曲霞鎮的高標準農田里,5臺洋馬全喂入收割機正在進行水稻收割作業。這些收割機不是一家一家臨時拼湊的,而是由本地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統一調度組織。泰興市曲霞農服中心占地9.5畝,聚焦“耕種防收”全程服務,采用一站式服務模式,智能農機、硬件設施與大數據深度融合,先進的烘干設備、無人機等農業機械一應俱全。2024年服務泰興區域1.3萬畝農田,今年預計服務規??蛇_2萬畝,正在推動水稻季收割服務。
破解一家一戶種植帶來的技術難、人才難、資金難,泰州構建家庭農場服務聯盟為“新農人”排憂解難。兩個“放大版”的集裝箱式建筑、一個幾十米長的塑料大棚,這樣一個占地不足6畝的“小聯盟”,竟然能為方圓超過6000畝農田提供覆蓋產前、產中、產后的一系列農業服務。衛澤明介紹,入盟后平均一畝田可以降低200元成本,而且無需再另外興建曬場、農機庫,還能以很便宜的價格在聯盟采購農資、烘干糧食。
小楊社區成立的家庭農場服務聯盟,推動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聯合,把為農社會化服務供需雙方變成服務聯盟的成員,相互合作、抱團發展。目前,服務聯盟有糧食烘干、農機具存放、集中育插秧、統一植保、農資配供、糧食統銷、農技培訓等七大基礎服務功能。衛澤明告訴記者,遇到天氣不好的情況,烘干機可解決家庭農場主的后顧之憂,不會把糧食放壞掉。另外,家庭農場無需再建物資儲備庫,這樣集中存放,減少了家庭農場生產成本。
因為服務聯盟的貼心“照顧”,小楊社區家庭農場得到了健康發展。與此同時,服務聯盟的經營觸角還延伸到周圍鎮村,為周邊32個家庭農場提供服務,面積達5800畝,每年僅村集體就可增加收入25萬元。泰州市全面推廣“小楊模式”,已發展家庭農場服務聯盟322家,服務面積189.9萬畝,為農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樣本。
從“產好糧”到“護好地”,
高標準農田筑牢豐產“耕”基
今年以來,泰州市姜堰區農業農村局多次開展“我幫農民建良田”實踐活動,深入生產一線開展土壤連作障礙防治技術指導,幫助農民解決耕地質量難題。技術人員分組到田間地頭掛聯指導,提供免費采樣、檢測,診斷土壤健康狀況,給出土壤改良方案。
這是泰州市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糧食豐產“耕”基的縮影。
高標準農田建設與保護利用,是推進糧食安全生產的最大“底氣”。泰州市建立農業農村局與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高標準農田工作協同機制,確保良田糧用。2024年,泰州市新建百畝攻關田152個,永久農田中高標準農田建成率達81.6%。
“在沒有改造之前,由于機械無法下田,不僅費心費力多花人工,一年到頭辛苦不說,還賺不到幾個錢?!蓖辽灵L的種植大戶徐杰表示,現在,土路升級成水泥路,溝渠全部砌好了,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讓農田變良田,“對比剛開始承包土地,現在畝均產量提高約100公斤,全年每畝節水量約80噸到100噸,畝均有效節約人力、物料、機械使用成本約300元。”
有了高標準農田,越來越多的農業新技術、發展新模式應運而生、示范推廣。在泰興高標準農田覆蓋的區域,農技隊伍隨即跟上,構建了“一專雙特”的科技助農隊伍,17名科技特派員覆蓋到全市17個鄉鎮,為服務“三農”提供技術支撐,主推技術到位率超過95%以上,2024年的玉米、小麥、水稻這三種主要作物,全市總體產量比前年高出5%左右。
從“一粒米”到“一條鏈”,
全產業鏈激活增值密碼
10月28日,“金秋季 促消費——泰農優品走進南京綠色有機餐廳選品會泰州專場”在南京舉辦。興化大米、姜堰大米等泰州特色農產品受到南京餐飲企業的青睞,泰州市和平米業的有機大米需求達200噸。
泰州全市水稻種植面積270萬畝,擁有“興化大米”“姜堰大米”兩個地理標志產品。值得一提的是,江蘇紅旗米業有限公司選育的“泰香粳1402”是泰州首個自主選育水稻新品種,填補了全市糧食作物育種空白。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的發展關乎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的命脈。泰州正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和務實行動,逐步向農業強市邁進。制定出臺《泰州市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泰州市種業發展扶持政策》,市、區每年安排財政資金500萬元支持種業發展。在一系列種業發展扶持政策加持下,泰州市正加快構建一個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產業技術體系。泰州市強化自主品種培育,種業企業牽頭或參與承擔的項目有20余項,累計選育“泰稻、泰麥”等主要農作物品種65個,其中培育新品種“泰香粳1402”實現最高畝產828.3公斤,創歷史新高,獲評“江蘇最好吃大米”金獎。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能。泰州堅持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供應鏈“四鏈”同構,做強健康食品產業集群,不斷提升農業全產業鏈附加值。
從水稻種植到糧食加工,“一粒米”帶動“一條鏈”。泰州市推進稻米產業初加工、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協調發展,全市米糠加工能力達2000噸/日,生產稻米油近300噸/日,同時生產谷維素、米糠蠟等高附加值產品,實現稻谷副產物循環和梯次利用,米糠綜合利用率超過90%,遠超全國30%的平均水平。在泰州,以益海(泰州)糧油為代表的糧食加工龍頭企業,讓一粒稻谷在變身品牌大米之余,還可以衍生出高附加值產品,甚至能發電、制油,變身綠色環保輪胎,一幅幅集稻米生產、加工、營銷、旅游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新圖景正在泰州漸次鋪開。
來源:新華日報(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10/31/node_5.html#content_1498100)



